府院昨天公布年金改革方案,這將是台灣社會未來半年最重要的改革工程。昨天方案出爐後,受影響者第一時間反映強烈,或許摻雜利益受損的情緒反彈,但官方版年金改革部分迷思確實待釐清,必須在下一階段凝聚共識過程,提出更強的說服力,改革工程才可能竟其功。
首先,改革方案是否合理? 或許應先追溯「現制有何不公?」主因來自軍公教退撫制度所得替代率高達9成,甚至100%的優渥條件,勞工所得替代率只有3、4成,如果要拉近,官方得先誠實面對兩者所得替代率不同計算基礎,亦即軍公教退休所得替代率係以全薪計算,而且未包含未來公保年金化;但官方對勞工所得替代率只能以投保薪資上限43900元計算,而且計入勞退新制。
即使兩者計算基礎嚴重失衡,改革新制後,軍公教所得替代率仍高達7、8成,勞工只有4、5成,勞工情何以堪? 如何讓勞工接受保費一路漲?
其次,從世界各國潮流來看,正如行政院長陳冲昨天在總統府記者會所說,各國年金改革早台灣20年以上,而且台灣人口結構老化迅速,從高齡進入超高齡社會比別國快;既然台灣著手改革起步晚,先進國家年金改革不但先從公務人員下手,不但請領年齡都是65歲,所得替代率早已降到4-5成,晚起步的台灣,還要緩衝5-10年,緩衝過後,所得替代率還有8成,若加上公保年金化,所得替代率上看90%以上,改革即使不能一步到位,但也不能倒退嚕。
最後,財務危機是軍、公、教、勞保基金共同問題,但勞保方案多繳、少領,財務平衡效果較明顯,但軍公教退撫改革因為緩衝長,銓敘部估算50年才減少提撥1371億元,基金潛藏債務減少2286億元,與軍公教退撫基金高達數兆元潛藏負債不符比例原則,此種財務改善確符改革目標嗎?
改革不難,只要方案經得起檢驗,縱使每個受影響對象初期難以承受,在真理愈辯愈明後,總能透過社會集體理性力量,將改革往前推進。此次改革,無論是軍公教或勞保,的確都面臨給付縮水,但不是一刀砍下,大家都被砍就是合理,而是兩者的衡平與合理。改革要細緻,道理就在於此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