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馬英九總統(右)出席「理性思考與公共政策論壇」,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贈書。 記者陳再興/攝影 |
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昨(31)日對以公投解決重大公共議題的作法,持保留態度,認為結果可能無法解決問題;因為人不理性,無法維持原則的一致性。
對於台灣因核四停建與否所造成的長期爭議,他建議,應由加強溝通做起,並由環保團體設定政策小組,內部達成共識,透過不公開方式的協商,減少敵對意識。康納曼甚至強調,公民投票非常容易被操控、被濫用,只要問問題的方式不同,就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。
暢銷書《快思慢想》作者,同時也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,應遠見.天下文化事業群之邀來台,主辦單位並於昨天舉行「理性思考與公共決策論壇」,安排康納曼與馬英九總統,針對多項議題交換意見。
馬英九表示,政府希望由公投決定核四是否停建,透過公投過程,讓全民都有機會表達意見,並了解一旦做了決定,大家都要有承擔後果的準備。
不過,康納曼回應,環保團體和經濟之間的抗爭,舉世皆然,要降低雙方敵意是談判,如果大家心中有定見,就很難達成協議。作法上,應該邀請大家投入,一起找答案,可以減少敵意。
康納曼表示,重大公共政策的決策,牽涉到協商過程,兩方面有不同的目標,重要的是互相妥協,而不是理性的決策;就決策結果來看,一定會有輸家及贏家,潛在輸家反應往往比潛在贏家更為強烈。協商過程中,非正式接觸是非常重要。
康納曼表示,台灣關心的核四續建與否的問題,是永遠都達不到理性決策的領域,這就是所謂「低機率事件」,就是指發生機率很低,但一旦發生後果非常嚴重事件。
小檔案/康納曼 行為經濟學之父
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,是21世紀最受矚目的跨領域大師之一。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和伍德羅威爾森學院公共事務教授,並兼任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員。Bloomberg Markets 雜誌評選為「年度全球金融界最具影響力的50人」之一。
康納曼結合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,解釋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做出判斷,於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。特殊的是,他以心理學家的身份挑戰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,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。
他的跨領域研究對經濟學、醫學、政治、社會學皆具深遠影響。 (李娟萍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