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當選後說,面對不斷變化的中國,應該「態度靈活、做法積極」。他的子弟兵吳秉叡拋出將陸生納入健保,本來是民進黨兩岸新政策的試金石;誰知蘇貞昌一怒,竟是吳秉叡道歉了事。
甫落幕的江陳八會,終於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。民進黨在蘇貞昌帶頭下,把它批成「喪權辱國」,是「不平等、不安全、不民主」的「三不」協議。
民進黨會對兩岸投保協議如此不滿,主要是台資去中國,不是受國民待遇,而是「不平等待遇」。但讓民進黨感到不平與憤怒的事情,卻同樣發生在陸配及陸生身上。
若依民進黨強調的「人權是普世價值」,陸配的身分權利取得,以及陸生的健保權利,就算不能與台灣人民享有同一待遇,至少也該與外配及外生有同等權利。
民進黨至今堅持讓陸配與陸生「矮人一節」的主要論述,就在於兩岸還有敵對關係;且在對岸尚未完全善待台灣人民之前,陸配及陸生也不能與外配或外生獲相同待遇。這種論點並非全無道理,卻是「己所不欲,強加於人」,且兩岸要良性互動,不宜建立在「報復心理」籌碼運用上。縮短陸配的身分取得時限,對我們無關痛癢,卻是人權進步的象徵。
蘇貞昌說要「態度靈活、做法積極」,究竟是要以民主人權「反攻」?還是要堅壁清野「反共」?若是前者,何不先遞出橄欖枝,展開藍海策略?否則,繼續搞焦土對抗的零和賽局,如何「超越」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